文章目录:
- 1、“有束腰家具”和“无束腰家具”各有什么特点?
- 2、古典红木家具中的“束腰”是指什么?它起到什么作用?
- 3、在传统实木家具中的“束腰”的形式有哪些
- 4、明式圈椅为什么做束腰
- 5、详细介绍明清家具常见的几种腿型49
- 6、传统家具中“壶门”具体指的是什么?
“有束腰家具”和“无束腰家具”各有什么特点?
无束腰
有束腰
看出差别不?
束腰指在家具面沿下作一道向内收缩、长度小于面沿和牙条的腰线。束腰有高束腰和低束腰之分,束腰线也有直束腰和打洼束腰之分。束腰家具是明式家具的重要特征
古典红木家具中的“束腰”是指什么?它起到什么作用?
束腰,是在家具面下作出一道缩进面沿和牙板的线条。束腰分为高束腰和低束腰。高束腰大多露出桌腿上截,并在中间用矮佬分为数格,每格镶一块绦环板,绦环板又有镂空和不镂空之别。另外,高束腰家具常在束腰上下各装一木条,叫托腮,它是起承托绦环板和矮佬作用的。低束腰家具一般不露腿,而用束腰板条把桌腿包严。束腰线条常见有直束腰、打洼束腰等,有的还在束腰上装饰各式花纹。
在传统实木家具中的“束腰”的形式有哪些
中国古典家具结构方法抱肩榫: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、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。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。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,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、腿足与束腰、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。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,腿足的上端,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,这是与桌面相连的。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,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,并凿三角形榫眼,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。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、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‘‘挂销”,与开在矛条背面的槽口套挂。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,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,凭此挂销,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。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。清中期以后,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,挂销省略不做了,为了省料,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。到清代晚期,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,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,只靠用胶粘合。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。霸王枨:霸王枨是用于方桌、方凳的一种榫卯,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。在制作桌子时,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,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。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,又嫌四条横枨碍事,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,于是就可采用“霸王枨”。霸王枨为s形,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,用销钉固定,下端与腿足相接(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)。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。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。装配时,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,向上一拉,便勾挂住了,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。夹头榫:是制作案类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。腿足在顶端出榫,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。腿足上端开口,嵌夹牙条及牙头,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。此种结构,是利用四足把牙条夹住,连接成方框,上承案面,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,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,传递四条腿足上来。插肩榫:是制作案类家具的榫卯结构。腿足顶端有半头直榫,与案面大边上的卯眼连接;腿足上端的前脸也做出角形的斜肩;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与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;装配时,牙条与腿足之间是斜肩嵌入,形成平齐的表面;当面板承重时,牙板也受到压力,但可将压力通过腿足上斜肩传给四条腿足。棕角榫: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,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,又叫“三角齐尖”。多用于框形的连接。另外,明式家具中还有“四平式”桌,其腿足、牙条、面板的连接均要用棕角榫。栽榫:又叫“桩头”、“走马销”,是一种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间的榫卯结构。由于要拆卸,榫头易磨损,甚至损坏,出于维修方便,也避免因榫头损坏而使家具部件报废的情况,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种木料来制成榫头,然后将榫头栽到家具部件上。栽榫多采用挂榫结构。罗汉床围子与围子之间及侧面围子与床身之间,多用栽榫。楔钉榫:是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,如圆形扶手的榫卯结构。虽然也是两根圆棍各去一半、作手掌式的搭接,但每半片榫头的前端,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,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。这样便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。然后在连接部的中间位置凿一个一端略大的方孔,再做一个与此等大的四棱台形长木楔,插入后,便能保证两个小直榫不会前后脱出。制作圈椅的扶手、圆形家具都要用楔钉榫。暗榫:两块木板两端对接,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,叫“暗榫”或“闷榫”,是制作几、案、箱子之类必用之榫。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,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,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,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,套接,故名。挂榫:挂榫属楔形榫的一种,榫头一边成斜面,眼口凿成同形,但再需放长一倍凿直眼,榫头入直眼后拍进原榫眼,上提或挂拉都不能脱出,若拆装时可重新将榫头移入直眼探出。明清家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札榫做法。因榫头实为装入的楔子,故又名“挂楔’。北方匠师叫“走马销’。勾挂榫: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,榫头也做成相应的直角梯台形,但榫头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底面,嵌入后斜面与斜面接合,产生倒勾作用。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,再也不易脱出,故日“勾挂榫”。格肩:传统家具横竖材料相交,将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,另一料在榫眼相应的半面皮子同样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,然后相接交合,通称“格肩”。托角榫:角牙与腿足和牙条相接合,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,与角牙的榫舌相接合,当矛条或面子与腿足构成的同时,角牙与牙条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桩头,故“托角榫”是一组卯榫的组合,不是指单一的构造形式。长短榫:一般腿部与面子的边抹接合时,腿料出榫做成一长一短互相垂直的两个榫头,分别与边抹的榫眼结合,故称“长短榫”。因边抹接合用格角榫,抹头两边从打榫眼腿料出榫与大边出榫相碰,故只有长短榫才能牢固。抱肩榫:牙条与腿足结合有几种形式,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度,榫肩出榫和打眼,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,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。
明式圈椅为什么做束腰
清家具部件名称。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,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。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。
束腰 - 简介
束腰家具
束腰,明清家具部件名称。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,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分。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。
束腰 - 束腰官帽椅
四出头束腰官帽椅,不仅在展销会上获了奖,还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。对于带束腰的四出头官帽椅,学术界有一种观点,认为明代的传世实物甚少,入清以后才大量出来。“有束腰的椅子”实物虽少,但从过去的书籍木刻中,还是能找出许多图像来。其中重要的一类就是扶手椅,当然也有禅椅和圈椅。明式椅子分“有束腰”和“无束腰”两类。对于束腰,有人认为,这种型制虽然增加了家具的变化和美感,但影响了腿足从边抹的穿过,上下只好两木分做,因此是种“不合理”的做法。对此,也有人不以为然,认为“有束腰的椅子”,依据造型和结构的特点,腿部一木连做和两木分做,都体现明式制造工艺的卓越成就。因为束腰,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。但有一点大家的观点统一,那就是“有束腰的椅子在做工上更加讲究”,因此反倒觉得别具一格,价值和地位更特殊。
在北京杰佳红木家具有限公司的库房里,我们看到了这款椅子。不仔细看,还真不容易看出这款椅子与普通的四出头官帽椅的区别。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,椅子座面下面多了个束腰。一般有束腰的都是两木分做,而一木连做的大都不带束腰,这款椅子把一木连做与束腰有机地结合起来,其中的诀窍,工作人员闭口不谈,说是企业的高级机密,无可奉告。笔者观察,因为束腰的出现,椅子其他地方也做了相应改进。桌腿与靠背立柱采用的是一木连做,这应该是为了提高椅子的牢固程度考虑的。椅子四腿间全部没有管脚枨,想来这是为了实用,为了使椅子的搬运更灵活和方便。束腰下面的枨和倭佬的变体结合也很有新意,原先本来是两腿之间加横枨,枨上竖倭佬。两椅腿与束腰之间增加了留白,去掉了倭佬间的一段横枨,保留外侧的一段,这样保留的一段与倭佬相交成直角方形,这样不仅使得券口空间更大,便于人腿在椅下活动,且与内翻马蹄的直腿保持着风格统一。
据杰佳设计人员石先生介绍,目前订做这款椅子的人很多,尤其是金领阶层的青年人喜欢,有人把他和茶几组成三件套配备使用,也有新婚夫妇把它当餐椅和餐桌搭配,不同的配备产生不同的风格,完全凭人喜好。这种情况让笔者想到,在美国纳尔逊美术馆,收藏着一件我国“明式”四出头扶手椅。这件椅子因其有束腰,有人认为是被“改制过的家具”,也有人认为没有被改制过,只是从禅椅演化过来的。这种争论曾有一段时期不可开交。对于这件事的看法,坦率的石先生表示那不是件坏事,有争议和消费者喜欢完全是两回事,这是经常有的事,比如前些年歌唱家演唱的《乡恋》,一直倍受争议,但观众喜欢,最终出现在春晚上。从另一个角度说,争议越大,销路反而会越好,现在追求新奇已经成了不少人的时尚。
详细介绍明清家具常见的几种腿型49
明清两代,家具艺术高度发展,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风格,被冠以“明式家具”和“清式家具”两个艺术概念。本文拟就明清家具的不同种类,介绍明清两代不同的时代风格。
明清时期,家具的种类繁多。如果将其按使用功能分类后,再进行造型分类就清楚得多了。论其功能可分为卧具、坐具、起居用具、屏蔽用具、存贮用具、悬挂及承托用具。或直接分为床塌、椅凳、桌、案、几、屏联、箱柜、台架等类。
桌案
桌子有两种形式,一种有束腰,一种无束腰。
清·黄花梨无束腰罗锅枨直腿香几
有束腰桌子:是在桌面下装一道缩进面沿的线条,尤如给家具系上一条腰带,故名“束腰”。束腰下的牙板仍与面沿垂直。束腰有两种作法,一种低束腰,一种高束腰。低束腰的牙板下一般还要安罗锅枨和矮佬,或者霸王枨。如果不用罗锅枨和霸王枨,则必须在足下装托泥。起额外加固作用。高束腰家具面下装矮佬分为数格,四角即是外露的因腿上载,与矮佬融为一体。矮佬两侧分别起槽,牙板的上侧装托腮,中间镶安绦环板。绦环板的板心浮雕各种图案或镂空花纹。高束腰的作用不但美化了家具,更重要的是拉大了牙板与面沿的距离,有效地固定了四腿。因而牙板下不必再有过多的辅助部件。有束腰家具不管低束腰还是高束腰,在桌子的四足都削出内翻或外翻马蹄,有的还在腿的中间部份雕出云纹翅。这已成为有束腰家具的一个特征。
黄花梨有束腰展腿式半桌
无束腰桌子:即四腿直接支撑桌面,四腿之间有牙板或横帐连接,用以固定四足和支撑桌面。无束腰桌子不论圆腿也好,方腿也好,足端一般不作任何装饰。只有个别的为减少四足磨损而在足端装上铜套的。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四足。同时也起到相应的装饰效果。
案的造型有别于桌子。突出表现为案腿足不在四角,而在案的两侧向里收进一些的位置上。两侧的腿间大都镶有雕刻各种图案的板心或各式圈口。案足有两种作法,一种是案足不直接接地,而是落在托泥上。它又不像桌子托泥那样用四框攒成,而是两腿共用一个长条形的木方子。每张案子须用两个托泥。另一种是不用托泥的,腿足直接接地,在两腿下端横枨以下分别向外撇出。这两种案上部的作法基本相同,案腿上端横向开出夹头榫,前后两面各用一个通长的牙板把两侧案腿贯通在一起,使腿和牙板共同支承案面。两侧的腿还有意向外诧出,以增加隐定性。
还有一种与案稍有不同的家具,其两侧腿足下不带托泥,也无圈口和雕花板心,而是在腿间稍上一些的位置上平装两条横枨。有的在左右两腿间的长牙板下再加一条长枨。这类家具,如果面上两端装有翘头,那么无论大小,一般都称为案。如果不带翘头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这类家具,人们一般把较大的称为案,较小的称为桌子。
王世襄先生在《明式家具研究》书中,把腿足在板面四角的称为“桌形结体”,把四足不在四角而在缩进一些位置的称为“案形结体”。根据这个论断衡量,这种家具具备案的特点较多,尤其是腿足的位置和夹头榫结构,因此,严格说来,还应叫案。桌形结体一般不包括案,而案形结体不仅包括案,也包括这种类型的桌子。人们把大者称案,自不必说,把小者称桌,即案形结体的桌子。说明这类小案桌与同等大小的桌子在使用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。也说明案和桌自产生,发展到现在,始终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。
明代桌案的种类有如下几种:
明末 黄花梨卷草纹展腿方桌
1、方桌:凡四边长度相等的桌子都称为方桌,常见的有八仙桌,因每边可并坐二人,合坐八人,故称八仙桌。有带束腰和不带束腰两种形式。方桌中还有一种一腿三牙式的,造型独特,其桌腿足的侧脚收分明显,足端亦不作任何装饰。桌面边框用材较宽,使腿子得以向里收缩。面下桌牙除随边两条外,另在桌角下沿装一小板牙,与其它两条长牙形成135度角。这三个方向的桌牙都同时装在一条桌腿上,共同支撑着桌面。故称一腿三牙。这种方桌不仅结构坚实,造型也很美观。
方桌中还有专用的棋牌桌,多为两层面,个别还有三层者。套面之下,正中做一方形槽斗,四周装抽屉,里面存放各种棋具,纸牌等。方槽上有活动盖,两面各画围棋,象棋两种棋盘。棋桌相对的两边靠左侧桌边,各作出一个直径10厘米,深10厘米的圆洞,是放围棋子用的。上有小盖。不弈棋时可以盖好上层套面,或打牌,或作别的游戏。平时也可用作书桌,名为棋桌,是指它是专为弈棋而制作的,具备弈棋的器具与功能。实际上它是一种集棋牌等活动于一身的多用途家具。
明末清初 黄花梨独板大翘头案
2、长桌、条桌与条案:长桌也叫长方桌,它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宽度的两倍。长度超过宽度两倍以上的一般都称为条桌。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。条案都无束腰,分平头和翘头两种,平头案有宽有窄,长度不超过宽度两倍的,人们常把它称为“油桌”,一般形体不大,实际上是一种案形结体的桌子。较大的平头案有超过两米的,一般用于写字或作画,称为画案。条案,则专指长度超过宽度两倍以上的案子。个别平头案的长度也有超过宽度两倍以上者,也属于条案范畴。
翘头案的长度一般都超过宽度两倍以上,有的超过四五倍以上,所以翘头案都称条案。明代翘头案多用铁力木和花梨木制成。两端的翘头常与案面抹头一木联作。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家具藏品中,这方面的实例很多。
传统家具中“壶门”具体指的是什么?
已经把壶门定义已经写了,我就不多说了,但你把部位搞错了,不是中间图案,而是外框!壶门为建筑中须弥座的图案,壶门的特征作“壶 ”形,与“壶”葫芦结构特征完全吻合。而且壶门是西域特色的装饰样式,着重在“门”上,是门的一种样式!我用这张图来说明:红色部分为壶门。另外“束腰”是一种建筑形式,指收腰的一种建筑方式,如图黄色部分壶门为建筑中须弥座的图案及家具中的装饰,须弥座中的壶门佛坛,即“祭佛之坛场”,指供奉、安放佛像在佛堂内砌造的基坛或坛座。佛坛使所供奉的菩萨更加安稳、坚固,突出佛的高大、威严。佛坛按材质可分为石坛、土坛、木坛及 须弥座上的壶门装饰砖砌坛等;按形状可分为方形坛、圆形坛、八角形坛以及须弥山形坛等。须弥山形坛即须弥座,以木、砖、石等材料,仿照须弥山的形状制作的佛坛。须弥座具体形象早见于北魏云冈石窟第十窟的佛座、云冈北魏浮雕塔、甘肃敦煌四二八窟的须弥座。以上的佛座、塔基告诉我们:须弥座的结构是两个部分,上部和下部是由数条直线组成,称为“叠涩”,中间的收缩部分称“束腰”。造型比较简单,装饰较少。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,须弥座在寺庙建筑上的频繁使用,其样式不断丰富。在须弥座中间束腰部分出现了不断变化的图案装饰,壶门形状便是其中之一一说为壸(音同“捆”)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