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目录:
唐代的床和现代的床是一个概念吗?
唐朝时期的床和现代社会所指的床,还真不是同一个概念。
李白的千古名作《静夜思》中,开篇一句就是“床前明月光”,而这个“床”指的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床,而是指的是井边的围栏。听起来觉得很有趣,把围栏称作床,难道是要在上面睡觉吗?
其实这就要说起唐朝时期的家具了。唐朝是一个开放融合的朝代,无论是风俗还是人情,都吸收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传统,家具也是其中之一。当时的唐朝,低型家具与高型家具交杂在一起,人们的习惯也是掺杂了跪坐、盘腿坐与垂足坐——也就是说,有小桌子的话就围着桌子跪坐,有高桌子的话就围着高桌子,坐在椅子上。而在多种家具风俗碰撞下,最为独特也最为宽泛的,就是床了。
唐朝时期,只要是有脚支撑,上面有板覆盖,能让人坐、卧、睡,甚至是能摆放器具的,都叫床。所以这回再看“床前明月光”,围栏虽然窄,但是能坐人,所以可不就是床了吗。还有个有趣的知识,唐朝时期,床是可以用来接待宾客的。因为唐朝时,人们对于寝室的概念并不像现在,很具有私密性。在寝室接待宾客是一种待客之道,而且当时居室之间的划分也并不明显,所以也就有了“登堂入室”这么个说法。
此外,成语中还有一个词叫“同床共卧”,这个床也不是现代床的概念,而是相对比较矮一点的大桌子之类。实际上,唐朝人管睡觉专用的地方叫做“榻”,比如贵妃榻之类。榻也有大小之分,可以容纳一人或者多人等等。
唐朝时期贵族使用的家具产生了那些变化
一、 高型座具的广泛出现
初唐大画家阎立本《萧翼赚兰亭图》(见图1),描绘唐太宗李世民派遣监察御史到会稽(绍兴)骗取辩才和尚所藏王羲之《兰亭序》贴原迹的情景。画面中穿袈裟的辩才和尚所坐的是一把禅椅,用树根制成。草编的圆图1《萧翼赚兰亭图》局部形靠背和质朴的树根框架,显示出佛门的淡泊。另据《唐语林》载,颜鲁公在75岁时,还能“立两藤子相背,以两手握其椅处,悬足点空,不时至地二三寸,数千百下”。可见,唐代早期椅子的选材除木材外,已经创新应用到树根和藤等非传统家具材料.
唐代中期以后,垂足而坐的风气大盛,上至帝王将相,下至宫女歌伎,都开始使用高型座具。唐代帝王像中就有十分精致的椅子,如《唐太宗李世民像》所绘的座椅,为四直腿,带束腰,棱角处起线,上侧安托角牙,后背立四柱,中间两柱较高,上装弧形横梁,两端雕成龙头;扶手由后背中柱绕过后边柱又向前兜转,搭在前立柱上;扶手与座面边框之间的空档,镶圈口花牙,扶手椅尽头亦雕出龙头形状,座面上铺以软垫和衬背。整张椅子没有过多的雕饰,彰显帝王的庄重与威严。而《唐明皇像》中的椅子,呈圆椅形状,椅圈做成板沿状,上面似有珠宝之类镶嵌物。扶手尽头做出云纹式样,四条腿也做成云纹式样,椅设脚踏,四面镂出壶门,下附托泥,四角似有金属包角装饰。帝王座椅是其当属时代的经典代表,由此也不难看出,唐明皇时期的椅子是在唐太宗时期的简约风格上极尽装饰之能事,手法华丽丰满,综合运用镂雕,镶嵌和雕漆等工艺,并融入吉祥纹样等,整体看来博大清新,雍容富贵。
二、 高型桌案的应运而生
高型桌案的出现是这一时期家具的特点之一。
由于垂足而坐的习惯渐渐形成,几案由床上移至地上,高度也相应的有所增加。桌由几案演变而来,在敦煌85窟的唐代壁画《屠房图》中,有屠夫在高型方桌上处理刚宰过的肉渣形象。这里的方桌桌面正达到屠夫的腰上部,正合适站立工作。高桌形式简洁,桌腿粗壮,桌腿之间没有横撑,没有任何的装饰工艺。
三、 床和榻的不断演变
床在唐代依然用处很多,唐沿袭了汉代的生活特点,即人们的活动仍以床为中心。唐代的床是由低向高变化的,装饰上也是由简向繁而发展。床的形成也在不断地翻新,出现了凹形床。唐代床榻下部仍用变形的各种壶门作装饰,但已慢慢地走向框撑案形结构,即有案形结构和壶门台座形结构两种。后者有大小,大的有供日间工作,读书以及晚间睡眠用,而小的只能供一人坐用。
唐朝有没有椅子
1、我国古代椅子出现在汉代,它的前身是汉代北方传入的胡床,发展到南北朝时期,已为常见之物。
2、至于唐代,应该说,席地而坐的,和坐胡床的,睡地上,和睡床上的,都有。
3、唐以后,椅子才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,直呼为椅子。
4、严格来说唐朝时期还没有椅子,唐朝坐的工具不叫椅子,叫胡凳。上朝的时候是“君臣坐而论道”是席地而坐的(赵匡胤开始就要站,朱元璋开始要跪)。官员和殷实人家都是坐胡凳的,唐初没靠背,唐末出现靠背椅,宋朝得以推广。一般人家用长凳,长约1~1.2米,可以同时做两人。